嘉应文学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2@126.com

主管单位:梅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梅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出版:《嘉应文学》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7014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053/I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广东省梅州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2@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2@126.com

地址 : 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江南梅江区梅龙西路5号《嘉应文学》杂志社

网址: 《嘉应文学》杂志

徐文新等:农业劳动力精准培训策略研究

时间:2019/3/14 14:18:30  点击:1007


       

内容摘要:要按照对农业劳动力提出的新要求,正视不足,分类型对农业劳动力进行精准培训,大力培养适应“产业兴旺”要求的各类农业人才,全面提高乡村农业从业者的素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农业劳动力;精准培训

作者简介:

  原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劳动力精准培训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徐文新(1967- ),男,湖北孝感人,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中关村学院)副教授,博士,终身学习研究所主任,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肖称萍(1973- ),女,江西万安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编审,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张学兰(1979- ),女,河北沧州人,北京市延庆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成人教育。

  内容提要:“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项总要求的基础,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兴旺的关键。要按照对农业劳动力提出的新要求,正视不足,分类型对农业劳动力进行精准培训,大力培养适应“产业兴旺”要求的各类农业人才,全面提高乡村农业从业者的素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关 键 词: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 农业劳动力 精准培训

  标题注释: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农村城镇化中新市民学习需求分析与教育功能的研究”(编号:AEA13105),主持人:徐文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7-0040-0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同时写入党章总则,表明了我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系统思考和战略定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时代前提下,乡村振兴战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延续与创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一系列改革政策,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解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矛盾的根本表现,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同时振兴的根本动力也来自农民,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这个宏大战略,夯实“产业兴旺”这一基础,就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必须以农业劳动力的培育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对农业劳动力进行精准培训,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各类农业人才,全面提高乡村农业从业者的素质。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劳动力提出的新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就是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按照上述“产业兴旺”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产业兴旺的内涵

  产业兴旺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不同产品、不同生产经营环节、不同技术和服务为中心的价值创造体系或系统的有机整体,在横向上要求扩展开辟现代农业发展新的产业空间,在纵向上要求延伸拉长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这个产业兴旺的过程需要合理利用先进理念、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社会服务、高素质人才等先进的生产要素于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农业多元功能,提高现代农业的价值和效益。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构成具有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更高级的资源要素和更加深化细化的专业化分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一体系横向上拓展了现代农业的多元功能、纵向上延伸了现代农业的增效增值空间,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支撑,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表现。2015年,全国拥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28万家,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5.5%,2003-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6万亿元增加到19.4万亿元,加工与农业产值比值从2003年的1∶1提高到2014年的2.1∶1[1]。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发展电子商务,社区支持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模糊产业边界,缩短供求距离,是新时代产业兴旺的又一表现。抽样调查的100家企业中,80%的企业已经投入电子商务。2014年,中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2]。

  总之,中国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017年,有关部委先后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创建工作,组织实施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据调查,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和加工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了稳定订单、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和社会化服务等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很多企业与消费体验、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个人定制、电商平台等加快融合,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3]。


本文由: 嘉应文学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嘉应文学杂志社编辑部

2019/3/14 14:18:30

上一篇:打造良好学术生态方能让英才竞现
下一篇:刘晓东:论儿童哲学课的哲学基础